2025年,伴随着DeepSeek引领的人工智能浪潮,中国的资产价值正在经历重新评估,而这一股AI风潮也悄然吹到了医药领域,点燃了整个行业的投资热情。数据显示,在港股及A股市场,AI医疗板块的涨势喜人,尤其是在医药基金中的表现尤为突出。截止3月18日,超过20只医药基金的年内涨幅超过20%,其中重仓新药的基金表现更为亮眼。
近年来,中国创新药企业经过消化市场泡沫后,逐渐迈向了新的发展阶段。回顾过去四年,医药行业经历了一轮泡沫膨胀与破裂,伤害了不少投资者的信心。全指医药指数的走势从2021年最高点16906.04点,跌至2024年最低的7037.82点,跌幅高达58.37%。这场泡沫的形成与破裂不是偶然的,背后是政策与市场的多重因素叠加。
2018年至2021年期间,医药泡沫迅速膨胀,主要是受到政策红利与资本过热的共同推动。港股的18A政策以及科创板准入未盈利公司上市的便利,使得众多药企们积极探索研发与上市,推进了“研发-上市-退出”的闭环。而PD-(L)1和CAR-T疗法的市场前景背景下,各医药企业的研发加速和资本涌入,导致了行业的同质化竞争与资源浪费。在医保消费加速背景下,加上疫情进一步提升了公众对医疗的关注度,这一切共同催生了巨大的市场泡沫。然而,泡沫最终还是破裂。美联储于2022年初开启的加息周期,全球风险资本的收缩,导致大量热钱的撤离,尤其对港股的流动性造成了挑战。此外,A股市场顺应趋势收缩IPO,部分行业因商业化发展不力遭到否决,风险投资开始难以为继。
与此同时,政策方面的控费措施,以及医药反腐的推进,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。众多药企的PD-(L)1和CAR-T疗法的商业化前景并未达到预期。比如,原先预期在千亿市场的PD-(L)1产品,2022年国内市场的体量仅为76亿元人民币,泡沫想象空间几乎消失。
目前,伴随DeepSeek所引发的AI热潮,“AI+医药”概念的兴起使得医药行业的投资情绪重燃。业内现今看好包括创新药在内的医药板块,认为这一轮的上涨并非是整体反弹,而是一次很有结构性的行情。根据发言者的观点,药品市场可分为仿制药和创新药两大类,其中创新药以解决未得到满足的临床需求为主要驱动力,也是推动行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。
对于当前的市场表现,某知名基金经理提出至少有三大动因。一是“AI+医疗”主题所带来的投资情绪。AI技术能够显著提升制药行业的研发效率,降低成本。研究显示,AI在药物研发中成功率提高了约16.7%,每年可为药企节省540亿美元的研发费用,研发周期减缩40%至60%。
其次,医药行业的估值正在经历重塑,创新药行业的不再仅仅是高风险高回报,随着近年来多项创新成果的相继涌现,2024年个别药企的利润将增速提升或亏损回缩。毕竟,如今的市场中不乏佳作登场—例如,康方生物推出的依沃西单抗,研究结果显示其显著延长了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,未来或将成为非小细胞肺癌的另一一线治疗方案。
最后,国内政策也在持续向医药行业的基本面改善倾斜,政策支持创新药的进程不断加快。国务院发布的新文件进一步推动了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,并计划推出“丙类医保目录”,为高价创新药械提供多元支付支持。这无疑为未来医药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持续动力。
综上所述,由于估值已接近历史低点,投资者对A股与H股的创新药企业寄予厚望。对于大多数个人投资者来说,5就这一赛道而言,投资难度较高,专业术语和市场动态可能会成为一些人的“拦路虎”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以创新药为主的医药主动型基金或许提供了一条更优的投资渠道。
然而,规模对于主动型基金而言,有时是双刃剑。太大规模会限制基金经理的灵活调整策略,反而难以获取超额收益,但规模过小则又可能面临清盘的风险。根据数据,周思聪管理的平安医药健康基金表现优异,尤其是在持仓结构上,前十大重仓股占据了86.43%的净值比例,显示出高集中度的特点,这样的策略往往能够在市场行情中取得较好的收益。
总的来看,当前无论是A股还是H股的医药板块,长期投资价值已逐步凸显,虽然短期内或许尚存下调风险,但从长远角度观察,市场对于创新药的正面信号正在愈演愈烈。从而,伴随着AI与医药的结合,国产创新药的投资新机遇愈加值得关注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